TOP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行业动态 > 用体制创新打造未来大师的“摇篮”特邀著名画家李乃宙

用体制创新打造未来大师的“摇篮”特邀著名画家李乃宙

2011-12-10 16:07点击数()

作为2011年上海美术界的最后一项专业展览,上海中国画院2011年展从9日至23日举行。除了像方增先、张桂铭、陈家泠、杨正新等老一辈国画家之外,在二楼的展厅内,一大批中青年画家无疑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在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陈翔的眼中,这些中青年画家无疑将成为上海国画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你看陈家泠的意境和构图与去年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龚继先的指画无疑在国画领域是一绝;杨正新的画是刚从非洲回来之后创作,而且是用左手来画的大写意,在国内绝对是少见的;萧海春今年参展的国画,是删繁就简,也是一种创新。”陈翔将今年画展中的亮点一一进行了介绍,“虽然有些观众认为,有些画家的作品,似乎改变不大,但艺术就这样一个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东西,画家在一生中可能也只有几幅巅峰之中,在一年的年展中要有所突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在年展中所展示出来的画作,肯定最能展现出画家在一年中的面貌。”

创立于1996年的上海中国画院年展原本只是上海中国画院一个内部的观摩展。经过10多年的经营,该年展已经成为上海美术展览的重要品牌,是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与广大观众进行艺术交流的有效平台。画院的画家有了创新之作,往往先在年展中亮相,接受评论家和观众的评点。评论家和观众有了想法,也常常在展览时当面与画家交换。通过彼此的沟通,艺术家的作品更臻完美。在今年的年展中,陈翔最关注的还是年轻画家的成长。“参加我们今年画展的中青年画家都是这几年成长的新一代,他们许多都是从上海中国画院高级研修班毕业之后,并参加了中青年画家艺术沙龙,最终成为了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上个世纪50年代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给著名的国画家们提供一个稳定创作环境,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保障,可以安心从事艺术创作。因此,那时的上海中国画院主要是创作机构,而不是教育机构。但是由于当时断层非常厉害,在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了对于年轻人的培养”,陈翔说,“现在中国画的许多著名画家,如:唐逸览、邱陶峰等,都是当时的学员,不久前去世的著名国画家吴玉梅也是第一期的学员。”陈翔说,“在程十发当院长的时候,通过举办业余学习班,也培养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国画家。到了90年代的时候,上海中国画院又开始上海中国画院高级研修班以及专修班,在当年的第一批学员中,涌现出了许多目前上海国画界的领军人物,更成为了目前上海中国画院的中坚力量,像朱敏、朱新昌、丁筱芳、鲍莺、洪健等,还有如上海书画院的执行院长乐震文。”

在今年的年展中,除了上海本地的画家之外,还有外聘画师李乃宙的作品。“当年程十发当院长的时候,通过聘请龙瑞、田黎明、卢禹舜、李乃宙等上海以外的画家作为外聘画师,无疑打破了围墙的限制,体现了海纳百川的海派精神。不过外聘画师这样的说法,马上就要过时了,因为以后在上海中国画院中只有画师和特聘画师这两种称呼。”

据陈翔介绍,在不久前举行的上海中国画院全体在职员工大会上,将以往的画师、兼职画师、外聘画师等多种称呼,统一成画师和特聘画师这两种称呼,而目前整个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也只有八名,这样的变化是要体现出上海中国画院的宗旨是为画家们创造出一个好的创作环境,让画家们更好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国画作品。

 

打造未来国画大师

“上海中国画院是学术机构,不是市场机构,更不是经纪人”陈翔说,“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许多人都看重画家的身价,似乎只有价格高的画家也是著名的画家,但是在画院的体系下,我们更加看重的是让画家能够安下心来创出能够被历史记住的作品。”

针对一些人认为年展没有一个明确主题的时候,陈翔表示,海派绘画的最大特点就是“海派无派”,历史上的海派画家就是兼容并蓄,吸收各大画派的优点,来充实自己的绘画功底。虽然前两年,一些画家也觉得画院可有可无,只要自己在市场上的价格卖得高就可以了,但是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许多画家越来越觉得要想使得自己的艺术生命更长,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也越来越觉得画院提供的创造环境是何等的重要。

这些年来,上海中国画院举行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展览,像“大师的时代情怀上海中国画院陆俨少人物画展”、“大师之路程十发纪念展”,虽然很难说类似的大师是否会在今天的年展中诞生,但不容置疑的是,上海中国画院通过创新体制,能让更多的画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更加显示他们的创作才华,未来的国画大师一定会在他们中间诞生。

关键词:

上一篇:20位中国画名家漓江河畔挥毫泼墨颂桂林
下一篇:躬耕画坛数十载 辽东走笔写丹青──记山水画家王恒捷

相关新闻

    没有查询到内容